6月29日,“艺术联乡 协作共富”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建德市寿昌镇乌石村、横山社区等地继续开展实践活动,解码千年古村振兴密码,探寻共同富裕实践路径。
御史探源:乌石村千年文脉里的精神传承
乌石村,这座位列第五批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千年古村,在晨光中向实践团展开历史长卷。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50余栋,其中方伯第作为明代监察御史徐昇故居,成为此次文化探源的核心地标。徐昇“三任御史皆弹劾权贵”的清廉事迹,通过《乌石张氏宗谱》的记载与方伯第内“戒石铭”碑的镌刻,跨越四百年时空与实践团成员对话。实践团跟随村委书记徐利高、村委委员王静的脚步,探访紫薇第、书香奕世等古建筑,见证这个曾面临空心化困境的村落如何通过“链组党建”模式引入盛销农业生态综合体,让千年古建筑与现代农旅产业交相辉映。
银龄关爱:横山社区老年食堂的暖心实践
作为横山未来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的核心载体,老年食堂正以“舌尖上的温暖”破解老龄化社会难题。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饭菜氤氲的热气与老人满足的微笑。实践团志愿者化身“蓝色马甲服务员”,在碗碟碰撞间传递着跨越代际的温情。在这里,志愿者们感受到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温暖的力量。他们精心布置餐桌,耐心为老人介绍菜品,用适老化餐具确保每位老人都能舒适用餐。当看到老人们因为一顿可口的饭菜而露出笑容,志愿者们的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
共富探路:寿昌镇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
午后,实践团深入寿昌镇大街小巷开展乡村振兴问卷调查。这份涵盖产业发展、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等维度的问卷,目前回收有效样本311份。58岁的民宿老板张阿姨指着自家改造的徽派小院说:“以前靠种田年收入不到2万,现在光民宿就能挣8万,政府还帮我们对接了多地的研学团队。”在寿昌古镇步行街,来自外地游客退休王阿姨对“寿昌味道”小吃街赞不绝口:“建德豆腐包、严州干菜鸭这些非遗美食集中呈现,比单独打卡方便多了。”
实践心得
环艺2402饶安琪:今日走进建德寿昌镇乌石村,仿佛踏入世外桃源。这里黑瓦乌石的古民居错落有致,诉说着岁月故事;清澈溪流穿村而过,带来灵动生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方伯第,了解了监察御使的生平,参观了许多古建筑和当地名宿。此次实践,不仅让我领略到传统村落之美,更意识到乡村振兴战略为古村落注入的新活力,激励我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发展之道。
建设2401申康龙:今天在老年食堂服务老人并采访路人,收获满满感动。一位大爷感慨饭菜可口又便宜,解决了独居吃饭难题;阿姨拉着我的手,分享食堂不仅是饱腹之处,更是她每天与老友相聚的温馨场所。看着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真切感受到老年食堂的意义——它不仅是舌尖上的关怀,更是温暖的情感纽带。这经历让我明白,小小的善意与关怀,能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许多幸福色彩。
环艺教改2401吴虹烨:今天我们走进石乌村,古朴与活力交织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走访当地的文化,看到了老建筑修成的民宿,我深刻体会到传统与创新融合的魅力,也感受到乡村发展背后的奋斗与希望。同时去老年食堂为老人送餐的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温度。看到他们接过餐食时的笑容,听到那句真诚的“谢谢”,都让我内心充满触动。通过与老人们短暂的交流,我意识到养老服务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心灵陪伴。这次实践让我学会耐心与关怀,更明白社会责任的分量,将激励我继续传递温暖,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在寿昌镇居民发展意见调研中,我走访了街头巷尾、社区商户。居民们对基础设施完善、文旅融合发展热情建言,有人期待增设健身场地,有人希望挖掘古镇特色吸引游客。倾听他们对家乡发展的关切与憧憬,我深切感受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次实践不仅锻炼了沟通能力,更让我明白基层发展需扎根民意,让规划真正贴合民生需求。
环艺2401江李佳选:今天我们去了乌石村,村里还有许多处地方保留着以前的痕迹。曾经偏远的小山村,如今依托生态与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民宿依溪而建,推窗见山;生态农场里,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的乐趣;特色农家乐飘出建德豆腐包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乌石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创业,人均收入显著提升。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而村民脸上洋溢的笑容,便是对乡村振兴最温暖的诠释。



